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海洋新物種】塑膠生物「Plastic」驚世現身

04-11-2020
531

英國紐家素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海洋生物研究人員在3月5日刊出的國際動物分類學雜誌《ZOOTAXA》登載了一篇研究報告,表示他們在太平洋位於日本和菲律賓之間的馬里亞納海溝,7000米深的位置發現了一種端足類甲殼動物。

海洋學家發現新物種通常都是值得高興的事,但今次的心情比較複雜,因為這次發現的新物種有別於其他生物。發現新品種的學者有命名權,很多時會用人名來紀念某個名人,例如香港原生物種「盧文氐樹蛙」(Liuixalus romeri)於1952年由港產業餘爬蟲學家John D. Romer於南丫島發現,於是便以他的姓氏來命名該物種。今次學者決定以「塑膠」為名,把「Plastic」嵌入正式學名,成為「Eurythenes plasticus」。其中原因是學者在其中一個樣本的胃裡面,發現了一條微塑膠,長度只有0.65毫米。塑膠的種類是PET,膠樽及衣物纖維也會用到。


海洋塑膠通常來自塑膠珠,是一種常用的塑膠原料,以貨櫃船運送,但在搬運的過程中,大約10%會灑入海中,成為海洋塑膠垃圾。海中的塑膠大約會在一年內降解,會碎裂成愈來愈細的碎片,並釋放酚甲烷或聚苯乙烯等有毒物質到水中。現時,估計海洋中大約有1.65億噸的塑膠垃圾,直接或間接影響海洋生物,甚至透過食物鏈,影響到人類的食用安全。其中有些化學物質可能會被人類的皮膚吸收,因而進入人體。因此,不但是海洋新物種體內發現到塑膠,就連人類體內也有數之不盡的塑膠。


為了減低塑膠對大自然的破壞,世界各國已推出一些措施來限制塑膠的使用,例如香港政府鼓勵使用自備購物袋,在2009年推行「膠袋徵費計劃」,又在2019年推行「無飲管運動」。以上兩項措施均見成效,巿民大大減少了膠袋和飲管的使用量。除了源頭減廢之外,科學家也研發了可生物降解的塑膠,從而代替傳統不可降解的塑膠。生物可分解塑膠是在工業堆肥器中降解的生物聚合物,降解過程較慢,並會釋出甲烷。雖然生物降解膠塑比較環保,但對大自然仍會造成一定傷害,所以大家都以少用塑膠為妙。


海洋生物學者希望藉今次命名,讓大眾意識到海洋塑膠垃圾問題的嚴重性。來自地面的塑膠已經入侵到7000米深的海底,進入食物鏈的底層。人類作為食物鏈的最高層絕對不能獨善其身,因此要立即作出行動,減少製造塑膠垃圾,從而拯救地球,也拯救自己。

關於亞伯林 (林Sir)

林伯強致力推動STEM教育,在多份報章撰寫科普文章,例如《都巿日報》、《文匯報》和《大公報》等等,並首創「唱歌教科學」方法,以唱歌方式教授科學知識,代表作包括《激光中 物理篇》、《鋼之鍊金術師 化學篇》、《齊來煉金 化學篇》、《重力牽手 物理篇》和《無重量 物理篇》等等,獲多個媒體報導和轉載。林氏以「亞伯林」網名在多個網上社交平台發表「科學教育歌」,獲得大量網民點讚並轉載,成為本地「唱歌教科學」的網絡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