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防止親子關係出現情緒勒索 向孩子提出請求留意5大點

20-03-2023
親子關係-情緒-溝通


在一次的家長工作坊中,筆者向家長們提出有關人人都需要為自身的情緒負責這概念,並以子女考試成績不似預期為情境作討論,可能這情境太切合大家的實際經歷,因此引起大家熱烈討論,其中有一位家長問:「可是我女兒沒盡力,考試成績差,難道我不能夠覺得失望嗎?」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如果對方不是這樣做,我就不會有這個情緒 」,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人的情緒是由對方的行為和言語所激發起的。

筆者相信大部分父母,對於子女各方面的行為及表現都會很肉緊,甚至父母的情緒會受子女的行為及表現影響。大多數父母認為子女是天賜珍貴的禮物,特別是母親,在懷孕期間與子女已有深厚的連結;當子女仍在襁褓時,父母的心力都全放在照顧子女上,怕他生病吃不飽;當子女牙牙學語,只哼出一聲,已讓父母樂半天;當子女學走路,父母總在身邊扶著他,怕他跌倒受傷;到了子女上學了,父母又會擔心子女會否忘東忘西,被老師責罵,或跟不上課程進度。子女就是父母的心頭肉,漸漸地越抓越緊,子女越不聽話,父母便越會重覆嘮叨或打罵,而父母的精神狀態更越發焦慮、甚至崩潰。

在大多數父母的角度來看,供書教學盡心管教,一切都是為子女好,希望子女將來能在社會、職場上站得穩,甚至可以有一番成就或貢獻。然而,在子女的角度來看,他們又是否覺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對自己好?作為父母的你,若果發現子女變得沉默,甚至拒絕與父母溝通,筆者建議父母先安靜下來,停一停、想一想,過往自己與子女的溝通模式,會否有以下情況?

心理健康 | 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別人應為我的情緒負責嗎?

就以本文開首那位家長的提問為例,家長表示女兒沒盡力,考試成績差,難道他不能夠覺得失望嗎?作為父母的你,如果你也有相類似疑問的話,不妨覺察一下自己,是否把自己的情緒 (例如:失望) 完全歸咎於子女的成績表現上?背後是否隱含著怪責子女,認為自己的快樂或悲傷都是由子女的行為表現所造成?

正向成長|如何避免子女因缺乏安全感而焦慮?

這有甚麼問題呢?如果子女會因為父母的失望而難過,並依從父母心意而改變自己不是很好嗎?子女這樣的改變,似乎表示子女是在意父母的,表面看來沒有不妥。可是如果子女改變自己是為了避免父母傷心失望的罪惡感,那他們的行為改變並非出自真心,他們勉強去做一些事情,感覺自己像是坐牢般沒有自由,漸漸地很可能會把原本最親近的父母視為負擔,彼此的關係變得疏離。

若果我們利用自己的情緒,讓對方產生罪惡感,從而令對方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做,這對關係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辨識自己情緒背後的需要 為自身的情緒負責

對方的行為和言語會激發起我們的情緒,只是這並不是引致我們情緒的真正原因。同一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和反應,例如:有人收到朋友送的果汁糖便感到心情偷快,因為果汁糖讓他想起童年時老師對他的獎勵;有人則感到厭惡,因為這讓他想起他童年時大病一場飲藥水的經歷。真正引致我們情緒的原因是我們受早年成長的經驗所影響,導致我們選擇怎樣看待對方的言語和行為,以及我們自己當時的需要和期望。

回到之前的例子,家長覺得女兒在學業上沒盡力,考試成績差,因而感到失望,當中很可能涉及家長過去的經驗,例如:家長可能在自己求學時成績理想,父母、老師和同學都喜歡自己,感到很成功,這是家長小時候的經歷,於是這家長好可能會期望子女的表現與自己相同,甚至更出色,當子女表現不如自己所期望的,因而產生失望的感覺。

彼此尊重,提出合乎當下與現實的請求當我們辨識到自己的情緒和需要是受過去的經驗影響時,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專注回到當下的情況,盡量減低過去經驗的影響,以真誠而具體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需要,並提出明確的請求,這有助於建立彼此連結。在提出明確請求時,有幾個重點需要留意:

  1. 使用正向語言
  2. 所提出的請求是對方有能力做到的
  3. 請求須具體明確
  4. 對方須同意我們的請求,不希望對方勉強答應
  5. 即使遭到對方拒絕後仍能同理對方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