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心理健康 | 3大方法對抗欺凌惡行

04-03-2022
心理健康-情緒管理-欺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19年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表示香港的欺凌比起世界各地嚴重,以曾受欺凌的學生人數比例來計算,香港的欺凌比率高達接近三成,比平均值23%高。但不少人,包括家長及教師均認為香港的欺凌並不嚴重,這可能是對欺凌的認識度不足。

心理健康-情緒管理-欺凌

認識欺凌四大類別

欺凌一共可分為四類,包括肢體欺凌、言語欺凌、關係欺凌及網絡欺凌(Wang等,2009)。然而,香港在處理及預防肢體欺凌的工作做得相當不錯,近年在學校發生的比率不太高。但隨着科技發展,香港人物質生活較為豐富,欺凌更頻繁地在網絡世界中發生,包括惡意留言、改圖、散播謠言、集體杯葛等,不少學生也因此飽受欺凌的折磨。

有曾受欺凌的學生形容網絡欺凌的傷害很深,如全校大比數同學集體在群組使用醜化自己的Sticker,令他從此很怕其他人的目光。他對部分「朋友」亦感到失望,因為朋友不單沒有為他挺身而出,還在群組中使用醜化自己的Sticker,令他相當難堪,不能再相信朋友,最終該位被欺凌的同學變得懼怕上學,開始出現缺課情況。

心理健康-情緒管理-欺凌

與欺凌相關的支援及教育

要有效打擊欺凌,需要社區、學校、家庭、個人多方面制訂整全的支援及教育系統(Olweus,1993)。以個人層面來說,最簡單直接的方法,莫過於是身邊朋友、特別是家長或老師的重視與支持: 

1. 細心聆聽

曾被欺凌的人可能不容易信人,當受害者向其他人求助時,相信已鼓起相當的勇氣。作為受害者信賴的人,千萬不要一聽到欺凌就嘗試安慰當事人,說「唔好諗咁多就無事」。反之,我們應先細心聆聽當事人的感受,了解他/她的困擾,例如事件何時開始、如何發生、加害行為造成甚麼傷害等,這樣可讓受害者感受到你的重視,然後才慢慢商討應對方法。

2. 學習為自己挺身而出

接著,家長或老師可鼓勵當事人一定要學習為自己挺身而出,千萬不要被嘲諷就轉身離開(當然不包括危及生命安全的情況),反之要學習如何以簡短語言及非語言行為回應,如聳聳肩說「隨便你怎樣說,我不會受你影響」,讓對方未能得到預期反應而離開。

3. 鼓勵學生成為有助益的旁觀者

當然家長或老師亦需要提醒學童以上方只能應對一般嘲笑或嘲弄,對於已發展的大規模網絡欺凌則未能發揮太大作用。面對網絡欺凌,家長或老師可鼓勵學生成為有助益的旁觀者(Helpful Bystander),為當事人挺身而出,阻止加害行為及通報支援,這樣可大大減低對受害人的傷害。

欺凌是一個嚴肅的話題,跟一般開玩笑及打鬧不同,會為當事人帶來痛苦及其他負面感受,希望社會各界可以正視。我們應對任何欺凌都應該採取零容忍態度,若大家遇上任何懷疑欺凌個案,可聯絡專業人士如心理學家、社工、輔導員商討整全的應對方法。

參考文獻
OECD (2019). PISA 2018 results (Volume III): What school life means for students’ lives. OECD Publishing. Retrieved February 23, 2022 from 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cd52fb72-en/index.html?itemId=/content/component/cd52fb72-en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Blackwell.
Wang, J., Iannotti, R. J., & Nansel, T. R. (2009). School 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physical, verbal, relational, and cyber. 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5(4), 368–375.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余鎮洋-683x1024.jpeg

余鎮洋先生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
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證書課程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註冊臨床督導

余先生專長於幼兒、兒童、青少年、大學生及家長工作,曾在主流幼稚園、小學、中學、自閉症學童學校、特殊學習障礙機構,以及不同私人及社福機構提供個人及團體輔導、心理評估和生涯輔導服務。余先生亦致力研究及推動正向的輔導及教養方法,積極於不同大專院校、學校及社福機構舉辦個人成長、生涯規劃、精神健康講座與工作坊,對協助掘個人潛能及強項亦別有心得。

家庭教育 |「死忍」非健康的情緒管理

家庭教育-心理-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