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正向成長|註冊社工 梁秉堅】家長的 言行 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

15-12-2021
Jeff_211215

在一個促進親子關係活動中,有父母到社工面前訴苦,為著兒子經常出現理解能力問題而感到氣憤,希望社工可以為兒子提供輔導以得到改善,使孩子能明白家長的要求。這種情況是否常常出現在香港社會中﹖絶對是常態,除了環境因素之外,在其中兩類家庭中最容易出現,第一種是父母過度的管教,甚至有些強迫症的行為;另一種是完全忽略子女成長需求的家庭。

父母育成孩子的全人發展。正所謂「有咁既父母,便有咁樣既子女」,這是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結果。孩子的自我意識建立是建基於成長中別人對其評價及描述所至,而對孩子作出評價及描述的最具影響力的是其父母及生活圈子的成員,孩子極其重視父母對自己的意見,甚至是批評,並會因應過往其行為引至父母所產生的反應而作出修正。特別是在3歲至6歲其間,父母的 言行 是怎樣,其孩子的 言行 便與其父母一致。有家長常在言談間帶著粗言穢語,其孩子由於長期在這樣的環境成長,這種溝通方式便自然成為孩子的語言。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方面同樣影響深遠,例如由於剛升中學的孩子認為社工能幫助弱勢群體而對社福界的工作感到具有興趣,但其作為律師及商人的父母則認為社工工作並不能糊口,亦沒有前景,孩子理解到父母的反應後便不再在父母面對提及個人的興趣,理解到父母與自己的價值觀不一致關係,日後亦不想與父母多談理想。又例如正就讀初小的孩子希望外出公園玩耍,要求家長的陪伴,結果父母因為希望孩子去博物館或圖書館而否定了孩子的期望,久而久之孩子便習慣了被否定的感受,漸漸開始不想說出心底裡的想法。上述情況的家長完全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心理因素,也沒有考慮和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便提出「家長意見」,壓抑了孩子期望表達的動力。同樣,有家長因為工作關係而長期與孩子分開,孩子同樣得不到家長的認可和肯定,而未能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到敢於表達的自信。

當未踏入青春期前,孩子的性情和 言行 舉止都是較容易改變的。家長日後可以嘗試以下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的三個原則,在希望改變孩子的同時,父母身先士卒,先行作出改變。

  1. 先聆聽,後發問;而發問需要具探索性質,在未有了解清楚背後原因前不宜質疑子女的觀點;
  2. 若非作姦犯科,在行行出狀元的設想下,可以與子女共同找尋理想,讓子女感到家長的支持,家長也可以從中引導;
  3. 相信孩子會隨著成長而改變,尚在步入社會前,孩子的理想會隨著生活圈子的變化和朋友圈而有所影響,正所謂「物以類序,人以群分」,孩子的人生目標和理想都會隨時代而改變。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E8%A8%BB%E5%86%8A%E7%A4%BE%E5%B7%A5-%E6%A2%81%E7%A7%89%E5%A0%85-768x1024.jpg

梁秉堅 Jeff Leung
註冊社工
關注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推動正向Positive文化,
提升社會、企業、家庭保持「正向」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

【正向成長|註冊社工 梁秉堅】自小建立兄弟情義 加強家庭成員關係

家庭